挖礦亂象叢生
當下,幣圈炒作十分火爆,可是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挖礦存在不少問題。許多“礦場”打著“水電消納”“數據中心”的名號來運作。全國各地有不少人購置了大量“礦機”,然后形成一個個“礦場”,而且日夜不停地開展“開挖”。像四川、云南等地,因水電資源豐富,故而成為“礦場”的集中區域。
比特幣產出量降低了,“礦場”遇到了回報周期延長的問題,還面臨資金投入增加的情況。比如說,以前有一些小型“礦場”,原本想著短期內就能盈利,可是在投入大量資金購買礦機后,產出卻持續減少,經營變得越來越困難。
耗能問題突出
比特幣挖礦的耗電量急劇增長,以太坊、狗狗幣等虛擬貨幣挖礦的耗電量也在迅猛增加。在全球范圍內,我國有許多“礦場”,能源消耗問題極為突出。有數據表明,虛擬貨幣挖礦在我國部分地區耗電量占比很大,給當地能源供應帶來了巨大壓力。
這種行為耗費大量能源,和我國節能目標相反,也與碳中和目標相悖。當下能源供應緊張,大量電力被用于虛擬貨幣挖礦,這屬于資源浪費。舉例來說,在一些地區,為保障“礦場”用電,周邊居民正常生活用電受到了影響。
交易風險巨大
虛擬貨幣雖說被叫做“貨幣”,可它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,不能用于在市場上進行流通,更不應當被炒作。然而,在利益的吸引之下,有不少人參與到了這件事當中。5月19日,某幣的最大跌幅超過了50%,它的價格距離最高點不到三分之一,眾多投資者遭受了極為慘重的損失。
并且,絕大多數虛擬貨幣有大量持有者,這些持有者操縱價格很容易。比如,某幣前10名持有地址擁有近40%的流通代幣,一旦這些持有者目標一致,市場價格就會大幅波動,普通投資者根本沒有抵抗能力。
交易平臺貓膩多
在政策打擊下,國內首次代幣發行已基本被清理干凈,可是部分平臺將交易轉移到了國外,只是宣傳仍在國內,這些平臺用盡各種辦法避開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來進行充值交易,這給投資者帶來了極大的風險。
一些投資者被平臺誘導,去進行加杠桿交易,他們期望能獲取高額收益,可結果往往是血本無歸,這些平臺不僅缺少監管,還存在信息不透明等情況,投資者的資金安全很難得到保障,比如曾經有海外平臺突然關停,投資者的資產取不出來 。
政策重拳出擊
我國相關部門早就發覺虛擬貨幣交易炒作有風險,多次出臺整治舉措。以前虛擬貨幣交易平臺和 ICO 交易平臺基本實現了無風險退出,人民幣交易的比特幣在全球的占比曾一度降到不足 1% 。
5月21日,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明確表示要打擊比特幣挖礦行為,還要打擊比特幣交易行為,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提出建議,地方政府應該叫停涉及礦產業的企業進行招商引資,要切斷新增加的部分,要嚴格限制和虛擬貨幣相關的活動。
投資者應遠離
面對監管給出的提示,投資者本應遠離虛擬貨幣,可是仍有人心存僥幸。虛擬貨幣市場復雜,且變化多端,它沒有價值支撐,投資炒作就如同“玩火” 。
投資者需要增強風險意識,保護好自己的資金,不能被一時的高收益迷惑,要明白高收益必然伴隨著高風險,在當前的監管環境下,參與虛擬貨幣交易,會使自己陷入巨大的投資風險之中 。
大家覺得虛擬貨幣有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?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來展開討論,與此同時,也請大家給本文點贊并且進行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