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各地,各國央行對數字貨幣的看法各異。這種狀況的出現,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。我們接下來將從多個角度,對各國在數字貨幣研發方面的實際情況進行深入探討。
研發推動因素
在全球范圍內,現金使用正逐漸減少,尤其在瑞典和加拿大等國,這一現象尤為突出。這一趨勢促使各國央行加速推進數字貨幣的研發。他們擔心民眾獲得央行債務的機會將減少,因此正積極采取行動。數字貨幣的研發不僅能保障民眾的支付手段,還能幫助中央銀行更高效地管理貨幣體系。
態度差異原因
在CBDC發展的初期,各國態度各異。郝毅研究員,中國銀行研究院的研究員,提到,對于那些金融體系發達、數字化程度高的國家,發行數字貨幣時需格外小心。因為這些國家的風險傳播速度快,且貨幣體系已經相當完善,數字貨幣帶來的實際變化不大。而小國若發行央行數字貨幣,則可以解決現有貨幣體系中的問題。這項措施有助于增強我國對經濟活動的調控能力。長遠來看,它將促進我國獨立自主的發展。
小國發行優勢
小國實施央行數字貨幣有獨特優勢。就建設成本而言,正如郝毅所言,央行數字貨幣被視為金融基礎設施的一部分,小國與大國相比,所需費用更低。另外,小國在國際經濟金融領域的影響力有限,即便數字貨幣的運營可能引起經濟波動,對全球經濟金融穩定的沖擊也相對較小。因此,小國在推廣數字貨幣時,擁有更大的容錯余地。
我國發行優勢
我國在數字貨幣發行上有著明顯優勢。我們的電子支付系統已相當完善,數字貨幣在零售市場中的應用已相對普及,無需額外開辟眾多應用場景。再者,眾多商業銀行的實體網點能有效地推廣數字人民幣,向公眾普及其優點,促進其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。
類型選擇考量
我國傾向于探索零售型數字貨幣,這樣做能讓貨幣更貼近民眾日常生活,提高他們的滿意度。然而,全球大多數央行對這種貨幣持謹慎態度。據李煉炫分析,只有3%的央行計劃在不久的將來發行零售型央行數字貨幣。這主要是因為,零售型數字貨幣的實施涉及眾多難以掌控的廣泛影響,操作難度較大,還可能引發去中心化的傾向。這種批發方式之所以被部分央行所喜愛,主要在于參與者數量有限,同時試驗區域能夠得到有效封閉控制。
現有系統影響
數字人民幣替換M1和M2并不合適。范一飛副行長指出,這樣做不但無法加快支付效率,還可能帶來現有系統和資源的浪費。因此,數字人民幣更應聚焦于M0領域,力圖降低對現有貨幣體系和金融秩序的干擾,保障金融體系的平穩運作。
你對我國數字貨幣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進行創新應用有何見解?歡迎在評論區發表你的觀點。別忘了點贊和分享這篇文章。